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生命科学与哲学”系列学术沙龙启动大会

 

2021年5月15日,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科技伦理研究中心(CEST·BISCRM)成立暨“生命科学与哲学”系列学术沙龙启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 22 个机构、41 个细分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大会。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郝刘祥教授受聘为科技伦理研究中心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志强教授、王大洲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员受聘为学术委员会委员,彭耀进致一研究员担任科技伦理研究中心主任。


在成立仪式后,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与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共同开启了“生命科学与哲学”系列学术沙龙。首期学术沙龙由郝刘祥教授主持,主题为“变革中的生命科学与哲学”。该活动旨在反映我国生命科学发展的现状,包括我国学者在生命科学研究前沿遇到的新挑战,通过论坛研讨的形式碰撞思想火花,以便更好地为国家、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



郝刘祥教授主持学术沙龙活动



北京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究院副院长李伟研究员、清华大学哲学系王巍教授、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李真真研究员分别以“生命科学中的哲学与伦理学困惑”、“哲学在生命科学前沿探索中的价值与作用”、“生命科学发展带来的社会治理挑战”为主题作学术报告。报告结束后,与会嘉宾围绕三位报告人的主题报告展开研讨与对话,会场气氛高涨热烈,讨论长达近两个小时。



北京干细胞研究院副院长李伟研究员

《前沿生物技术的发展与伦理思考》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王巍教授

《时代变革中的生物学哲学研究》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李真真研究员

《后真相时代的科学与伦理》




嘉宾代表性发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曾毅研究员就生命体外培养提出问题:体外培养过程中缺乏与母体的互动,是否能成熟?生命成熟的标志是生理标准还是需要有心理标准?进而指出关注心智发展,研究保持母体与生命体之间互动的方式,是交叉科学需要思考的问题。


对于脑机接口问题,曾毅研究员表示,制定人工智能伦理首要的是尊重人权。目前脑机接口的研究更多停留在诸如运动、记忆等非意识领域,一旦有能力控制意识,就有可能违背伦理、侵犯人权,这需要科研工作者和社会科学家予以关注和应对。


最后,曾毅研究员指出,生命科学将为人类带来变革,生命科学相关的伦理关乎科学的走向和人类的未来,例如应思考科技“要把人类带向何方?”为此,我们应发挥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



曾毅研究员在讨论中发言



中国科学院哲学所王大洲教授认为,生命科学同时兼有技术的特征,而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物理学科学。由于生命科学探讨生命,特别是人,相关技术手段很容易转用到人身上,因而生命科学天然的内含伦理问题,是一种特殊的科学。因此,相关伦理研究应该成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内在组成部分。


王大洲教授进一步强调,把生命科学研究与伦理研究有意识结合起来,有助于我国进一步融入国际科学伦理话语体系,嵌入国际生命科学伦理话语场,参与国际伦理共识达成、伦理标准建立,有助于提升中国科学的国际形象。


最后,王大洲教授在总结中指出:科学嵌入到社会中发挥作用,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进程。法国的巴斯德化,涉及科学、伦理、社会、法律等多方面的问题,伦理与科学并进作为一个内在组成部分服务于整个嵌入过程。因此,需用系统的观点和社会嵌入的想法,通过整体的视野来定义伦理,进而指引相关规范的制定。



王大洲教授在讨论中发言



周琪院士对本次学术沙龙活动进行了总结。他首先对研究院的科学家们在中国科技伦理问题探讨和推进科技治理中的出色表现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指出,前沿科技伦理的相关研讨既需要仰望星空也应脚踏实地,期待哲学、生命伦理学、法学、公共管理学等更多角度、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希望能从各自的理论构架和视角,进行交叉融合和争鸣探讨,对生命科学和颠覆性技术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重大伦理问题进行预判,提出中国解决方案。



参会人员合影


 

中国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杨晓明、中国科学与技术协会科学技术普及部综合处处长王大鹏、天津大学法学院院长孙佑海、中国政法大学教务处处长卢春龙、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武、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位分委会主席李正风等出席了当天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