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春礼院长和张涛、高鸿钧、李树深副院长
共同为中科院哲学所揭牌
2020年9月2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揭牌仪式暨科学与哲学前沿问题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以下简称“国科大”)玉泉路校区举行。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国科大名誉校长白春礼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张涛院士,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国科大党委书记、校长李树深院士等以及科学界、哲学界的六十余名嘉宾代表出席揭牌仪式。李树深院士主持揭牌仪式。
按照现代新型研究所的治理模式,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哲学所”)设立战略咨询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和所务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名誉主任由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院士担任,主任委员由李树深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由量子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担任,副主任委员由国科大哲学系胡志强教授担任。中科院哲学所下设5个研究中心,包括:逻辑学与数学哲学中心、物质科学哲学中心、生命科学哲学中心、智能与认知科学哲学中心,以及科学与价值研究中心。
李树深首先介绍中科院哲学所建设情况。李树深指出,在中国科学院建立哲学研究所,从哲学的高度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提升中国的科技原创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赋予中国哲学界的新使命。中科院哲学所自2019年6月24日白春礼院长提议筹备组建以来,经过反复讨论、咨询和修改筹建方案,落实研究所的各项建设,现已取得了显著进展。
李树深校长介绍哲学所建设情况
白春礼就中科院哲学所的目标和未来发展做了重要指示。白春礼强调,迄今为止的现代化进程表明,产业革命、技术革命从根本上来源于科学革命。要有独有的、别人卡不了脖子的关键技术,需要有独创的、敢为人先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理论。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反思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规律,因而需要进一步深刻认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白春礼指出,当代科学的发展正酝酿着巨大的突破,当代科学中的物质之谜、宇宙之谜、生命之谜和意识之谜都直接关联着众多重大哲学问题。哲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与融合研究,是当今世界学术领域的新动向和新趋势。中国的科学发展要实现阶段性跨越,就必须紧扣科学前沿中的基本问题进行开拓和创新,而不能只是在已建立的概念体系和研究路径上跟踪国际上的工作。为此,科学家必须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中哲学的学习和哲学思维的训练非常重要。在中科院成立哲学所,正是为了聚焦于科技发展和科技前沿中的基本哲学问题,以及与哲学紧密相关的科技问题,从哲学角度助力科技创新,为中国科学的跨越式发展,乃至未来的科学革命,寻求更为坚实、更富活力的概念基础。这对于提升科技原创能力、应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抢抓科技革命机遇,无疑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意义。
白春礼院长发表讲话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学术主任蒲慕明院士代表科学界向中科院哲学所成立表示祝贺。蒲慕明院士的发言提到了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的问题,“假说存在的意义不是用来给实验‘证实’的,而是用来反驳的,‘假说—反驳—出现新假说’构成了推动科学进展的最有效的模式。目前多数的科学研究都是一种前瞻式创新型研究,而另一类重要的研究方式是回顾式,就是用新方法或新技术验证已有假说的实验基础。回顾式的研究是另一种模式的创新,有可能造成研究范式的革新”。
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代表哲学界对中科院哲学所成立表示恭贺。他谈到,在知识分化的时代需要有整体的视野,同时越是在科技创新的关键时刻,越不应遗忘一些根本性问题,这也是学术研究的初心——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他认为高校哲学系统和中科院哲学所的合作,将促进哲学家和科学家对话,并为中国哲学、科学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在科学界和哲学界代表发言之后,白春礼、张涛、李树深、高鸿钧四位院士共同为中科院哲学所揭牌,并和与会代表嘉宾集体合影留念。
揭牌仪式结束后,继续召开“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建设座谈会”,参会代表就中科院哲学所的未来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并对哲学所的成立表达了祝福和期盼。
下午,中科院哲学所召开“科学与哲学前沿问题研讨会”,会议包括四场学术报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院院长孙昌璞院士做题为“波函数诠释及其哲学意义”的报告,中科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吴家睿研究员做题为“后基因组时代的哲学思考”的报告,中科院复杂系统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研究员做题为“哲学的智能复兴——新时代、新文科、新哲学”的报告,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郝兆宽教授做题为“多样性与秩序——当代数学哲学的新范型”的报告。报告分别讨论了量子物理学、系统生物学、复杂性科学和数学中科学与哲学的关系,表明科学前沿问题的解决需要两者之间的紧密结合,联手推进。与会代表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踊跃提问,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孙昌璞院士做报告
吴家睿研究员做报告
王飞跃研究员做报告
郝兆宽教授做报告
随后,中科院哲学所进一步召开“哲学学科发展座谈会”,请与会代表就科学与哲学的交叉研究以及哲学学科的未来发展进行讨论,大家积极建言献策,共同畅想哲学与自然科学交叉融合的未来。
与会嘉宾学者名单: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