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CASIP)和复旦大学智能科学与智能哲学研究中心(Fudan PSI)将于2021年10月18日和10月25日联合邀请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迈克尔·韦斯伯格(Michael Weisberg)作报告。韦斯伯格教授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同时是国际著名科学哲学期刊Biology & Philosophy的主编。韦斯伯格教授将在两场系列讲座中介绍他对科学观察和气候问题这两个问题的哲学分析。

厘清科学实践中的观察概念,对于我们科学知识的基础至关重要。但是,科学中观察的究竟是什么?观察是否可以包含一起的使用?我们对世界的推断有多依赖观察?韦斯伯格教授在讲座中将对这些关于科学知识基础的观察问题给出他的新思考。


复旦PSI严复讲座三:对数据、现象以及观察的再思考  



主讲人:Michael Weisberg

(宾夕法尼亚大学)

主持人:王球(复旦大学)


评论人:

王巍(清华大学)

陆俏颖(北京大学)

方卫(山西大学)

张明君(复旦大学)


时间:2021年10月18日 19:30-21:30 (北京时间)

ZOOM线上会议

会议号:489 550 5875

密码:6666

讲座摘要

大多数当代的科学哲学家坚持科学经验主义,其主要观点是科学知识最终建基于世界所具备的可观察或者可测量的特征。尽管科学经验主义排除了纯粹性的思考作为一种科学知识来源的可能性,这种观点仍留有大量阐释和进一步发展的余地。我们应以何种严格的程度对观察进行阐释?未经辅助的人类观察是否是唯一重要的观察手段?还是说观察也可以包含仪器的使用?我们是否有权对超出我们观察范围以外的世界做出推断,比如对整体而不是样本、对电子而不是电子的效应作出推断?这种推断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测量和观察?这仅仅只是开始,还是我们所能知晓的全部?

本次讲座将发展以下观点:我们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最终建基于我们所做的观察,这既包含我们直接使用感官所做的观察,也包含用拓展了我们的感官范围的仪器所做的观察。这样的观察不是对源源不断的经验感受的被动接受,而是对世界的一种主动探询。在最简单的层面上,这包含我们的神经系统使用已有的知识(或许还有固有的知觉偏差)对于来自不同感觉通道的冲动的整合。更广泛地来讲,这涉及到使用测量仪器、计算机以及共同体所具备的知识对经验世界做出复杂而主动的观察。这整个过程——包括从世界流向科学共同体以及从科学共同体流回世界的因果链条——构成了科学知识的基础。


主办单位:复旦大学智能科学与智能哲学研究中心(PSI中心)


主讲人简介


迈克尔·韦斯伯格(Michael Weisberg)是当代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目前担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同时是国际著名科学哲学期刊Biology & Philosophy的主编。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度理想化的科学模型以及模拟技术在帮助我们理解复杂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近年来,他的研究开始拓展到与公众生活联系密切的科学领域,尤其关注社群科学(科学家与社群成员共同开展的科学实践)和气候变化科学中的哲学问题。作为一名科学哲学家,他担任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内罗毕工作计划”的顾问,并参与撰写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

  本文章转载自网络,文章观点并不代表本网站立场。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请联系网站。